欢迎访问技能高考网!本站提供湖北技能高考、单招考试一站式服务。
技能高考网
  • 医学院校
  • 学校资讯
  • 招生简章
  • 招生专业
  • 招生问答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技能高考网 > 医学院 > 学校资讯 >

    湖北医学专科学校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8-28 11:28

    湖北医学专科学校有十四所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9CF92C5A122151B0D77F9315123_D348C109_5D439.jpg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一所具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医学名校,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之一,是全国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是中德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全国首批同时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两所院校之一。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生殖健康研究所以及10所临床学院;设有14个本科专业,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管理进入A类,其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进入A+;基础医学、药学进入B+。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9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临床医学接近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同时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其中教授660余人、副教授83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5人。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构建和完善了充满活力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学医在同济”的闪亮名片。目前在校生9400余人,其中本科生4100余人,研究生4500余人,留学生680余人。学院拥有3个国家教学团队、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5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主编各类国家级教材114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建院110余年来,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侯云德院士,中国两院院士裘法祖、吴旻、陆道培、张涤生、周宏灏、胡盛寿、杨宝峰、陈孝平、马丁、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武忠弼等都是我院培养的杰出校友代表。

     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坚持面向国际医学科学前沿,面向健康中国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健康与科技对接、健康与社会对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构建和完善了覆盖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科研平台。建有2个国家级科研基地,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累计获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湖北省创新群体11个。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0项,省部级科技奖399项,其中一等奖87项。2000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863计划”3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45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130余项等,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20亿余元。2014年以来,连续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突破300项,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中部地区医疗中心、区域终极诊疗医院,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2016年以来,按省校、市校共建共管模式,学院整合优质医疗教学资源,将7所有实力的专科医院和有特色的综合医院扩增为直属附属医院,新增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附属湖北肿瘤医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各附属医院坚持以爱心奉献社会,以仁术服务人民,汇聚成了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同济力量。

     学院起航于德国医师宝隆博士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因历史渊源,学院始终将对德合作与交流放在重要地位,确立了“以德国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交流”的工作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德、美、英、法、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医院、研究机构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签署了国际校际合作协议40余个,共建中外合作科研基地8个,与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学生联合培养、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研究等卓有成效的对外交往工作,有力提升了学院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展望未来,学院将发扬“团结严谨、求实奋进”优良校风,传承“同舟共济、开拓创新”精神品质,努力把握新机遇,培育新优势,为建设一流医科、一流医学院而努力奋斗。

    2.  武汉大学医学院

    t014a615a401185b72a.jpg

    医学部坐倚珞珈山,环绕东湖水,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学部源于1943年成立的湖北省省立医学院,现在是武汉大学六大学部之一。

     学部含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健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A3实验室、医学研究院;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武汉大学附属亚心医院(亚心临床学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同仁临床学院)、武汉大学武汉总医院临床学院(军民融合发展中心)、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学院)、武汉大学泰康仙林鼓楼临床学院共9所附属医院(临床学院)。设有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以上两个专业按临床医学类招生),口腔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5+3”一体化,口腔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全球健康学(以上两个专业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招生),药学、生物制药(以上两个专业按药学类招生),护理学,基础医学等招生专业。目前,医学部共有在校生6838人。其中,本科生3264人、硕士生2258人、博士生650人、留学生666人(其中硕士生57人,博士生24人)。

     学部有一支教学、医疗、科研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1561名教职工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博士生导师205人。有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人,以及一批高层次人才。

     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心血管病)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口腔医学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免疫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前5‰。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2个(其中11个位居国内前十名),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A3实验室是全国首家通过国家认可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医学研究院是高水平人才的科研创新特区,致力于重大疾病的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

     新世纪以来,学部已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近2000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500多项,有36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学部“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被列入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口腔医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中心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更加活跃。2001年,与法国洛林大学共同创办“七年制中法医学实验班”,2013年开办“八年制中法医学实验班”;2009年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联合开办了“临床医学教学改革试点班”,聘请芝加哥大学管理团队及教授参与教学及管理工作,2014年,新课程体系推广到临床医学专业各层次。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合办护理学专业,2011年开始开设“护理学国际班”。每年接收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著名大学交流学习学生50余人,同时派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0余人赴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学习。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师生互访、住院医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医学部坚持以“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每年有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得到国家和学校支持。本科生创业团队曾获“挑战杯”中国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2篇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医学部坚持“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服务健康、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国家医药卫生需要、引领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类医学人才。

    3.咸宁学院医学院

    t013205df8d95ac5e06.jpg

    咸宁学院是一所具有70年办学历史和28年本科办学经验的湖北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中华桂花之乡--湖北省咸宁市。北邻武汉70公里,南距岳阳120公里,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市境。校园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是湖北省高校绿化红旗单位和园林式学校,是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理想场所。学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办学层次。现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50多个本、专科专业。设有医学院、药学院、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育系、体育系、环境与资源科学系、数学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等13个教学院系;有附属医院5所,教学实习医院51所,校外实习基地73个。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4000余人,在籍函授生4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教授、副教授310人,获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25人。此外,还聘有客座教授58人,外籍教师10人。校园占地面积1887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3890平方米,藏书101.6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学院拥有先进的校园网,为远程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建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中心实验室、理化实验大楼、基础医学实验楼、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医学实验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实验场所,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6000万余元。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术研究蔚然成风。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百项,出版专著、编写教材10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85篇。学校公开发行《咸宁学院学报》(综合版)、《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和《咸宁学院报》等刊物。学校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在2002年全国推新人电视歌手大赛中,我院音乐系学生田晨获十佳歌手称号。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参赛队获得一等奖。在近两届湖北省高校美术类学生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8个金奖中3个,获银奖和铜奖各4个。在2003年湖北省英语翻译大赛中有1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在2003年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4金8银3铜的好成绩。田径项目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五名。在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夺得5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女子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喜获第七名。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良好态势。据湖北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院2003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0,专科为71;2004届本科为90.75,专科为72.57,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以本科教育为主,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把学校建成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明显、教学与科研并重、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未来的咸宁学院将是一所功能相对齐全、学科群体优势明显、办学条件良好、发展空间充裕的现代大学。

    4.湖北医药学院

    FDF3899785FE311A3F055280F60_9DF38C72_6FA3.jpg

    湖北医药学院是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湖北省及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坐落在“全国十佳魅力城市”湖北省十堰市中心,这里也是“道教圣地武当山、中国水都丹江口”所在地。学校占地2380亩,校舍面积32.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7亿元(不含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近18000人(含独立学院),留学生520余人。

    学校成立于1965年,原名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1994年独立设置定名为郧阳医学院,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首批一次性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合格评估,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结论,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举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2015年2月,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学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也正式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方阵。

    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结合部重要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湖北省全科医学与免费医学生培养基地。学校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济世、励学育人”之精神,恪守“厚德、勤学、求实、创新”之校训,坚持“尚医德、崇人文、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重点辐射中西部地区,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适用型医学人才。学校建有18个二级学院,现设有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精神医学、儿科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科学、制药工程、中药制药、中药学、应用心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预防医学等20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特色建设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建设)专业;建成17门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含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2项国家“卓越医师培养计划”项目、7项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及一批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学校已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各级各类医学人才8万余人,涵盖长江中游和秦巴山区市、县医疗机构近半数业务骨干。

    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教授169人,副教授549人,博士298人(含附属医院)。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人、“百人计划”4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4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百人计划”1人、楚天学者17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47名。建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另有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4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78人。4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湖北名师”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校主干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其中学术学位点3个,分别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技术;专业学位点5个,分别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药学;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护理学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以临床医学为主干一级学科,基础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三个支撑一级学科整合申报的“现代医药技术学科群”为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外科学、内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麻醉学等8个“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拥有2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基地)、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建有基础医学、再生医学、生殖医学、临床医学、器官移植与肝胆外科10个高水平科研所(室)和鄂西北地区唯一的SPF级实验动物中心。拥有国家中西部地区结合部最大的医学图书馆,馆藏图书99.98万册,购买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智立方》、《万方医学网》、《SCI(Web ofScience)》、《济南泉方本地PubMed数据库》、ProQuest平台下的《PHMC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2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校园网覆盖全校,是鄂西北唯一的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湖北医药学院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是国家科技部统计源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截止2019年6月,学校共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71项,以及包括湖北省“2011计划”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0多项,SCI、EI、ISTP收录千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0的SCI收录论文95篇。统计源以上中文核心收录11753篇,其中刘忠武教授、李健博士在《Nature》、《CellMetabolis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起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出版专著、教材602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9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62项,鉴定科技成果210项,获得授权专利225项。学校高度重视政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丹江口市、房县等政府、骨干生物医药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支撑企业获得了十堰市首家、湖北省第六个GAP种植基地,并与企业联合建立4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学院还是秦巴山区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Ferid Murad教授、美国四院院士钱煦教授在内的55名海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引进了英国伦敦帝国大学马大青教授等10名海外学者,其中8名获批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目前,学校与美国杜兰大学、莱特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北岭)、英国莱斯特大学、德蒙福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外高校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暑期选派优秀本科生赴海外顶尖大学交流学习,400余人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学校现有6所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三级综合型附属医院。附属太和医院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拥有鄂西北地区唯一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心。附属东风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具有开展器官移植准入资格。附属人民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三甲示范医院”,是全国地市级医院中首批获得卫生部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业务的医院。附属襄阳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维护消费者权益先进单位”,是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和湖北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附属随州医院是“湖北省三级优秀医院”和“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附属安康市中心医院是“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十佳医院”、“陕西省文明单位”和“国家爱婴医院”。6所附属医院总床位达17650张、年门诊量近600万人(次)、住院量达36万人(次),建有3个国家重点专科、71个省级重点专科。学校另建有50余所临床教学与实习医院,在湖北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条700里长的医学教育长廊。

    学校是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石林木负势竞上,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每年固定举办5个以上全校性主题文化节和40多项院系专项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百余场。设有全市示范道德讲堂,建有廉洁文化研究中心及廉洁文化长廊,涌现出了“中国好人”陈怡敏、桂世澄、周丽,“全国优秀教师”杨桂元、杜兴贵、况成云,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王家宁,湖北省十佳班主任金吉山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北医药学院正按照已绘就的蓝图,满怀豪情,抢抓机遇,克难进取,为实现建设“省属一流、国内知名、国际知晓,高水平、有特色医药大学”之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5.三峡大学医学院

    logo.png

    三峡大学医学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安徽安庆的博医技专,成立于1949年的湖北公医专科学校,经历了武昌医学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三峡大学医学院几个发展阶段。六十多年来,特别是三峡大学合并组建以来,三峡大学的医学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现实行由医学院统筹协调,一家直属三甲附属医院——三峡大学仁和医院,五家附属医院——附属中心人民医院、附属葛洲坝集团中心医院、附属人民医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附属中医临床医院,及4家教学医院和若干家实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

    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护理学和药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为省级品牌专业、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北省荆楚卓越医生协同育人计划专业,医学影像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所有专业均面向全国招生。近三年学生执医通过率均在70%以上。2001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中医、药学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4年开始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全国47所具有招收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资质的高校之一。2011年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MBBS(英语授课)资质;2014年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截止2017年12月,已培养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生1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553名,留学生537名,研究生398名,留学研究生2名。

    医学院有教职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高级职称57人,具有博士学位63人。现有临床教师412人,其中高级职称275人,具有博士学位54人。教师队伍教学科研硕果累累,获国家级教学类竞赛奖4项、省教学竞赛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省挑战杯竞赛奖2项;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湖北省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湖北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近三年来,医学院教师获批省级教研项目5项,校级教研项目32项,发表教研论文300余篇;发表科研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论文263篇,出版学术专著141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8项,省级科研项目19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38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6项。

    医学院建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占地3810平方米,临床技能中心占地3164平方米。 医学院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近500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近3万元元,教学设备总值2500万余元。建有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肿瘤研究所、生殖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肝病研究所和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等15个科研平台。拥有3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9个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湖北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

    三峡大学医学教育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重点、医学影像专业为特色,积极发展中医学、护理学和药学各专业。坚持能力为重,实践育人理念,注重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区域一流、较高水平的医学院校。

    6.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3ef84d45-faf6-4441-9d67-2191e23236f7.jpg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创办于1958年,先后历经武钢医学院(1960年)、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65年)、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医学院(1995年)和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99年)。医学院是武汉科技大学主体学院之一,坐落在美丽的黄家湖畔,校园环境优美,治学风气严谨,人文氛围浓厚,是学医的理想场所。

    历经60年的发展建设,医学院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融预、护、药、技等专业为一体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以及以本科教育为主,融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5个本科专业;是生物医药工程、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和药学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学生2655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285人、研究生244人、留学生126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5人(不含教学医院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86.67%,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为73.33%;现有医学相关学科研究生导师18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导师占96%,45岁以下导师占56%;现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者7人、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系、护理学系、临床医学系共5个院系;拥有附属天佑医院、汉阳医院、普仁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孝感中心医院、武昌医院和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共8家附属(教学)医院,总编制床位数达9004张。此外,还建有护理、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实习实训基地30余家。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湖北省教学团队、预防医学湖北省名师工作室、职业病防治湖北省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机能学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性项目。建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与临床技能五个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围绕重大疾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学院形成了稳定的学科团队与研究方向,建有“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感染免疫与肿瘤微环境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营养与慢性病防治研究所、社会发展与健康管理研究所、新药创制研究所、护理学研究所”共7个校级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37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8项,承担湖北省卫生计生委项目和各类企事业委托项目112项,发表科研论文466篇,其中,SCI收录138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6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5项。

    医学院始终秉承“厚德精医、博学济世”的办学理念,长期致力于培养厚医学基础、强实践能力、高人文素质、追求卓越的医学人才,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近年来连续获得“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优良学风学院”和“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近5年,学院学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40%左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10%左右,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中赛区)二等奖,全国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作品比赛一等奖,全国公共卫生技能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大学生“创青春”竞赛全国三等奖等荣誉。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派专家访学、教师进修和学生交流活动,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系、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生殖医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病理中心、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美国华盛本大学护理学院和法国波尔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医学院将进一步践行武汉科技大学“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弘扬“沉静好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促进医学与相关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专业人才。

    7.江汉大学医学院

    95a1fb7a-1a4c-4f82-a485-589191fa993e.jpg

    江汉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的本科教育溯源于1958年创建的武汉第二医学院、武汉中医学院。护理学教育溯源于1888年英国教会在汉口普爱医院开办的护士学校。

    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学、药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护理(涉外)、康复治疗技术等2个专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科学型硕士学位授权点,面向全国招生。医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专科教育。目前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本科生1800余人、专科生400余人。医学院已于2015年顺利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标准认证。

    医学院的医学教育资源充沛。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为湖北省基础医学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各类实验室、标本室160余间,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医学教育相关实验设备8300余万元,其中单台价值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80余台套。建有一座1000余平方米的FPH级标准实验动物中心。拥有湖北省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医学实验公共平台。建有与医学教育相关的校级研究院所6个:江汉大学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江汉大学肿瘤研究所、江汉大学-同济现代药业中医药研究所、江汉大学免疫疾病研究所、江汉大学-兰丁早期肿瘤筛查研发中心。还建有基础神经医学、胃肠肿瘤等6个院级科研创新团队。

    医学院基础医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本部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的相关教职工257人,其中专任教师159人、教授32人、副教授7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5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4人、武汉市十大名师及武汉市中青年中医名师3人、武汉市十百千人才2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4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有40余位专家在国家、省、市各专业学会担任主要职务。

    医学院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现有37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附属医院5所、临床医学院2所、儿科临床学院1所、教学医院5所、实习医院25所、全科医学社区实习基地5所、公共卫生实践基地1所、大型药学实践教学基地4所。其中从事临床理论、见习、实习等全程临床教学的医院8所,实际开放性床位共14000余张。从事临床医学教学的临床教师1600余人,其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300余名,国家医师奖获得者及二级教授(主任医师)30余名。

    学院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中心,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着力点。已建成多个重点学科,其中“基础医学”与“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为武汉市重点学科。学院目前有湖北省精品视频课程2门,江汉大学精品视频课程6门。学院《人体解剖学》等课程已上线全国优课联盟。

    学院坚持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科研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以科研促进成果的产业转化。基础医学研究和8所全程教学医院的临床研究成果丰硕。近五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57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80余项,发明专利5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60余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500余篇,其中被SCI、SSCI、EI、ISTP收录4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

    学院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素质培养。推行“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理念、临床医学专业采取2.5+2.5分段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PBL、CBL等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注重文化及学术交流,鼓励大批师生赴境外访学、游学,开展留学生短期访学和学历教育。学院先后多次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

    学院积极服务社会,建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学类(实践技能)与考官培训基地,建有武汉市红十字会医用组织综合利用与研究中心。学院是美国国际护士资格鉴定考试站(CGFNS),负责国内中南地区美国职业护士考核(ISPN)考试事务。是全国医护英语等级考试(Mets)考点、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点。护理等专业已有数百名毕业生迈出国门,分别在新加坡、阿联酋、沙特、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从事医护工作。学院近年增设了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等特色专业方向以满足行业专门人才急需。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持续发展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百余年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各类医护专业人才,为国家医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武汉及周边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医药卫生行业精英校友,医院领导、各类专家、各类先进模范不胜枚举。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3%以上,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统考通过率平均为90%以上。本科生考研成功率平均为20%左右。

    8.长江大学医学院

    t019420af113741e648.jpg

    长江大学医学院是是长江大学下设26个二级教学学院之一,创建于 1951 年 3 月,先后历经沙市卫校、江汉医学院、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等时期。

    长江大学医学院有五系(临床医学系、护理学系、中医学系、医学影像学系、预防医学系),四部(医学形态学部、医学机能学部、医学病原生物学部、医学实验部),二中心(分子医学实验中心、中美合作中枢神经损伤治疗研究中心)和一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截至2016年,长江大学医学院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正高)12人,博士、硕士学位人数达到85%;有"楚天学者"3人,"楚天学子"1人,"长大学者"2人,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共有硕士生导师151人。

    9.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logox.gif

    --全国第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全省唯一独立设置的医药卫生类普通专科学校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
      --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数字校园实验校
      --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湖北省优质校
      --湖北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湖北省文明单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专科学校,开办医类专业教育已有60多年历史。学校实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卫生厅(卫计委)、荆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管理体制。2018年1月5日,荆州市市长崔永辉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荆州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支持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2018年6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基层中医药人才和全科医生的培养基地”。 
      学校占地735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拥有2所直属附院(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荆州市中医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和1所省级标准化实验动物中心;校内装备有73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52万册(含电子图书20余万册);引进“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数据库、超星移动图书馆等数字资源;在全国10个省区市130余家二甲以上医院和60家医药卫生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专兼职教师832人,其中专任教师4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内专任教师192人(其中博导1人),占校内教师总数的47.41%,双师素质教师252人,占校内教师总数的62.22%。学校刘世红教授牵头的“中医学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1386家高职院校中仅有9家获此殊荣,我校是湖北省唯一入围的高职高专教师团队)。
      学校集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于一体,突出中医药特色,中医、西医、药学、护理、医技、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以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目前开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制药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老年保健与管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疗设备应用技术、护理、助产等18个普通专科专业,面向30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专科学生近万人;同时联办有护理学、中药学、药学与药品营销3个自考本科专业。湖北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湖北省中医师协会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设在学校,分别承担全省乡村医生培训和中医及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任务。学校是“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先后建设了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2个、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品牌专业2个、特色专业4个、实训基地1个、精品课程5门。2018年5月19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对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教材进行了评选表彰,共评选出优秀融合教材20部,我校喜获丰收,有5部教材入选,是主编教材获评优秀教材最多的学校。学校牵头制定了“全国高职院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学标准”。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00余人次,二、三等奖近500人次。
      自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各级医疗单位输送了近10万名实用型人才,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黄振光(全国评选100人,我校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专科学校),“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郑雄,“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全国优秀志愿者”黄贵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职教之星”范尉,“湖北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杰出志愿者”、“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彭伟,“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感动荆州”十大人物孟茂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在校期间经考核鉴定合格后可获取与医学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一批就业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省教育厅发布的第三方统计数据,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率、毕业一年以后(即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后)的薪酬位于全省高职高专前列。学校多次荣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先后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红旗团委”和“湖北省高校理论学习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塑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的发展理念,着力于创构特色、彰显优势、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服务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0.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院

    F4E0F05FCDE61B69B2D876799BD_E12060B0_F8ED.jpg

    荆楚理工学院是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有30余年办高等教育的历史。

    学校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城区白龙山下,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是一座山水园林式大学。学校一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2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4万册,采用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Ⅲ),拥有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14个。学校教学科研设施齐备,宿舍区运动场集中连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全校,生活便利,条件优良,是读书求学理想之处。

    学校设有16个教学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15个,涵盖理、工、农、医、文、教、管、艺等8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0余人。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3个,有附属医院1家,教学医院2家。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6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93人,博士、硕士508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荆门市把关人才18人。

    学校现有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绿色化工与制药工程)、湖北省“十二五”重点(特色)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印刷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项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植物科学与技术等5项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物联网工程、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编导等4项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荆楚理工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为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有国家级基地1个(荆楚理工学院-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个(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个(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金龙泉集团有限公司食品科学与工程实习实训基地、荆门市东宝区教育局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是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41项、省级154项。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41篇。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42项、校级课题41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学校建有一批省市科研平台。其中,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3个、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1个,荆门市产业孵化基地4个。学校拥有抗肿瘤药物的新品开发及合成新工艺研究等4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4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获省市科技、社科成果奖55项,拥有各类专利179件。学校科技成果“流化床催化氧化危废处理技术”被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在2017年湖北省高校科技人员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学校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82篇,被SCI、EI、ISTP权威检索性期刊收录252篇。《荆楚理工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其“传记文学研究”栏目先后被湖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特色栏目”;《荆楚学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

    学校先后与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爱尔兰高威梅奥理工学院、泰国乌汶大学、菲律宾德拉萨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澳大利亚西澳理工学院、美国荷晶大学、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美国约翰杰刑事司法学院、法国卡昂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设有口腔医学、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并针对留学生汉语言水平,开设有国际汉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

    学校坚持立足荆门,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及相关行业产业的服务定位,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二大协同育人体系,打造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三大课程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应用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四个融合,形成了“1234”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等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5年,学校成为首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11.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t01da8f384c043a1176.png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教育起源于1915年的英国教会医院附属孝感惠济助产学校。在96年的办学历史中,曾先后经历了“孝感医学院”、“孝感医学专科学校”、“湖北医学院孝感分院”、“孝感卫生学校”发展历程等。1998年孝感卫生学校与孝感教育学院、孝感财贸学校、孝感机电学校合并组建“孝感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更名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成立于2004年,目前开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药学、助产、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等5个全日制普通专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大专生3000余名。

    医学院拥有一支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聘任楚天技能名师1名,客座教授20多名。近3年来专业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90余篇,被SCI收录3篇;参与了各类教材的编写,其中主编卫生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2部;承担了省级课题1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

    学院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和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齐备,新建成的医学实验实训大楼面积近2万平方米,专业教学仪器设备值达1400万元,能保证医学类各专业学生完成校内实验实训任务;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和4所教学医院、48所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可满足医学各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

    近年来,医学院狠抓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人体结构学》、《内科疾病诊断与诊疗》省级精品课程。临床医学专业一次性通过教育部卫生部联合组织的评估,为教育部、卫生部认可的合格专业,并为省教育厅确定的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临床技能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多年来,医学院为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受到基层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涌现出以“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首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百名创业与就业之星”王海巍为代表的优秀典型。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莘莘学子来我院深造!

    12.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

    D21489B354F44D323A6D6E6C55E_4FF23850_A4CE.jpg

    医学院由40多年办学历史的原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与有90多年校史的湖北省卫生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湖北理工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条件完善的专业教学学院。
      医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3人,副高职称教师17人,副高以上职称占42.9%。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硕士学位教师1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50%。设有“楚天学者”岗,目前在岗楚天学者有4人。建有附属医院2所,其中附属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为三甲综合医院,附属大冶医疗集团大冶市人民医院为三级医院。另外教学医院(基地)20余所。与黄石市世星药业(通过国家GMP论证厂家)建有黄石市制药工程技术中心,与湖北汇特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建有汇特生物医药研究所。医学馆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值1700余万元。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是湖北省全科医学理论培训基地之一,建有“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护理学实验室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药学(含药学战略新兴产业方向)、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药学学科于201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015年被遴选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湖北省优势学科群支撑学科之一。拥有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EI100余篇,国际权威刊物Cell子刊、Diabetes杂志2篇,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70余部。
      近几年,毕业生遍布省内外各级医院大中型医药企业其他行业,受到了包括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等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13.仙桃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2A4BC6A91F7A11F05755425E5C2_A37F8FD3_11A5F.jpg

    【历史沿革】

    医学院是仙桃职业学院最早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自2002年起面向全国招收普通专科学生。十六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各专业毕业生近五万人,学生遍布两湖、两广、江浙、川陕、山东、福建、青海、甘肃、西藏、新疆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行业、卫生战线舞台上,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业务技术骨干、操作能手、管理人才。

    医学院举办医学教育已有60年历史,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沔阳县人民医院附属卫生学校,1984年更名为沔阳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6年更名为仙桃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先后开设放射医士、护士、西医士和妇幼医士等全日制专业,先后与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职工医学院(现江汉大学)、湖北省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药学、护理学等本科继续教育专业,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口腔医学、妇幼医学、药学、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等专科继续教育专业,开设放射医士、保育医士、口腔医士、护士、中西医结合、美容护理、康复等培训、轮训中专层次专业课程。

    无论是辉煌坚实的过去、还是砥砺前行的今天,“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始终是我院医学教育永恒的追求。让生命如水,任岁月如歌,五十多载中专教育,造就精英无数,十六年专科孕育,赢得桃李满园。

    【开设专业】

    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助产、医学影像技术五大专业,其中护理、临床医学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已形成了集医、护、技、康复为一体,资源共享的医学类优势专业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升学、就业能力,还开办有临床医学专升本冲刺班、护理专本套读班、护理技能竞赛强化班、护理中高职衔接班、男护班、康复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等特色方向班。

    【办学特色】

    依托湖北江汉医学职业教育集团(包括96家医疗、教育、企业单位),深入开展院校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医教协同、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1+1+1”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院校一体,学做同步、明德尚能”的办学特色。

    【办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建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康复治疗及医学影像技术等5个实训基地,占地面积达14000㎡,各类教学仪器设备3644台(件),设备总价值2413万元,其中护理实训基地为省级及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5个,其中含2家附属医院、4家临床医院、39家实习医院,均为二甲以上医疗机构,不仅承担学生的实训、见习和实习教学,同时优先接受我院毕业生就业。

    【教师队伍】

    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6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23人,占78.8%,硕士研究生学历52人,占33.3%,高级职称39人,占25%。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以中青年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梯队。学院还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荆州市中心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仙桃市中医医院等临床一线聘请了2名楚天技能名师、131名专家和技术能手指导专业建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实训教学和教科研合作。近三年,医学院教师主参编国家级、省级医学规划教材和医学教辅资料60余册(套),建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院级精品课程,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教师在微课、信息化教学等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医学教学科研、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湖北省具有广泛影响力。

    【校园文化】

    医学院始终注重素质教育,围绕学院“五个校园”、“四大工程”的中心工作,建有医学驿站、天使之约等5个学习型社团,通过“桃花艺术节”、“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月”、“大学生运动会”、“纪念5.12护士节授帽仪式”、“临床医学技能比武”、“解剖学知识大赛”、“护理技能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医学教育品牌的第二课堂。各学生社团组织的社区义诊、健康宣教、临床见习、床边护理等活动,赢得了社会的肯定与赞誉,实现了与课堂的对接。医学院校园文化经过十多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献身医学、救死扶伤、全员参与、体现人文”的特色。

    【教学成果】

    医学院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护理技能赛项中,2017、2018年连续两年获二等奖,均为湖北省所获最高奖项;在2017年湖北省医学职业教育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另获个人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2017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临床专业技能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三等奖。毕业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技能突出、勇挑大梁,成为业务骨干。历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普通专升本上线率为35%,毕业生双证率达100%,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6%。

    14.湖北中医药大学

    logo (1).png

    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校是我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湖北省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省属高校;还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江城武汉,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1万平方米。昙华林校区历史人文底蕴浓厚,古朴典雅,书香氤氲;黄家湖校区现代化功能齐全,大气磅礴,秀美庄严。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8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2.9万册、电子图书414.2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185人,其中专任教师720人,专业技术人员918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412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4882人。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弘扬“求真求实 精勤博极”的时珍精神,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为办学理念,秉承“勤奋求实  发掘创新”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共培养近十万名毕业生,涌现了一批包括欧亚科学院院士、973中药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在内的知名校友。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涵盖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学校现有3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校现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优势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群;建有5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专科。拥有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学校建有1个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1个针灸治未病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13个省级、武汉市科研平台。学校是全国十大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肝病基地”、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也是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拥有李今庸教授、梅国强教授等国医大师;拥有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为代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8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湖北中医大师10人;湖北名师1人;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1人;湖北中医名师20人;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5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4人;武汉中医大师4人;武汉中医名师4人;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4人。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在校港澳台生及留学生规模位居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7所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与北美相关大学联合建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外交流基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有“一带一路”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中国)马(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连续两届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连续七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参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进入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六十载躬耕树蕙,弦歌不辍;新甲子奋进跨越,再续华章。新甲子,新征程。学校将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强的担当,继续扎根荆楚大地,面向行业,辐射全国,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等方面积极作出新贡献。

    湖北单招/技能高考院校库

    免责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