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
一、专业特色
1.专业名称及方向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代码:560301
本专业含三个方向(可选):制造技术方向、控制技术方向、楼宇自动化技术方向
2.学制:三年
3.主修课程:《交直流调速与变频器技术》、《组态技术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机电设备装调与维护》、《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楼宇自动化技术》
1.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具有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又具有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生产与管理、机电设备营销与服务等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就业岗位
表1 就业岗位迁移情况
3.就业前景
在机电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可成长为维修技师、机电一体化工程师等。
图1 技能竞赛
1.就业概况
根据企业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机电设备装调、运行维护与维修等岗位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在毕业后一年以内即能得到提升,从生产一线进入技术研发或技术服务部门。岗位对口率高,层次高,顶岗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好。
表2 近三年专业就业率
近三年累计为襄阳地区汽车行业、装配制造业输送优质毕业生303人,毕业率100%,就业率均在96%以上,获得社会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2015届毕业生张成,东风日产襄阳工厂,岗位:技术保全姓名,表现突出。
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联产业为装备制造业。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是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最终实现中国的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智能装备和产品,如自动化生产线、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直接针对服务的行业领域。
随着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自动化生产线、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将会普及应用,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
湖北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 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襄阳“十三五”规划提到 “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智能装备的系统化集成需要熟悉各类设备单元和系统网络的系统集成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电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
1.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专任教师6人,兼职教师4人,承担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工作。副教授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为20%,双师素质教师8人,占80%。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1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在兼职教师中,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校外兼职教师1人,校内兼职教师3人。在专任教师中,2名教师都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技能较强。
2.课程与教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任务相关内容,把职业资格证要求、大赛核心能力课程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建立工作过程化的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和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等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能力本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典型机电产品--自动化生产线与数控机床将专业核心课程串联起来,实现“机”和“电”有 机融合。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为出发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自主学习、过程监控”的专业教学模式,突出实战和应用;推进分段教学、顶岗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终期考核与成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报告编写以及工作态度、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综合评估,力求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目前本专业有校级网络精品课程3门,1门专业核心课程自主进程课程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主编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部,副主编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5部。7门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采用校本教材任务工单。
3.实训(习)基地
本专业校内实训室规模大。拥有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实训室、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实训室以及与相关专业群共享的电工电子实训室、电子装配实训室、电控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液压与气动实训室、电机维修实训室、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械/电子CAD实训室等。
表3 主要实训室
图2 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实训室
图3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
图4 PLC实训室
图5 传感器实训室
图6 电工电子实训室
图7 机械加工中心
图8 数控加工中心
4.校企合作
本专业目前与湖北美洋汽车有限公司、湖北永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奥特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合璧电子电器有限公司、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昆山博古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湖北中航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襄阳乐泰机电有限公司、LG乐金显示(广州)有限公司、东风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襄阳市珠江数控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众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轻型商用车分公司、鸿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湖北江华机械有限公司、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力神电池(苏州)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能满足学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
5.订单培养
为了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与南京奥特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班培养”协议,并且于2015年3月正式挂牌。已累计为改公司培养技术员、储备干部50余人。